中國人喜歡進補,動不動就說這虛那虛。靠吃解決問題,簡單粗暴,且不論觀念對錯,吃的確是人體補充的最佳方式。
所以萬物生長在中國的有相當一部分上了餐桌,小龍蝦就是一個例子。它原來是屬於外來入侵物種的,沒有天敵,生活得悠哉悠哉,結果被自然界最大的天敵——人,發現了之後,我們再也不用擔心(它引起的)外來物種入侵問題——都上餐桌了。
其他的大多數也入了藥。什麼能入藥呢?常見的植物類、動物類(蟲獸類)就不說了,不常見的如指甲、甲殼、頭髮、鐵屑、礦石、化石等等,品類之多,超乎想像。
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藥品?其實跟現代社會一樣的,古代也有許多沒法解決的疾病,總需要不同的藥應對不同類別情況。
現在高血壓藥就是這樣,臨床有五大類降壓藥,應對不同類型的原發性高血壓。
中國人自古有一種方法確定藥物的分類:根據你對我的反應來判斷你對我有益有害,再根據不同場景下的情況再細分,從而進行確定分類。
這個分類很優秀。
中藥就是通過古人人體實驗(也就是吃)後,分門別類找出來的。如果能促進人體廢水廢血病理產物排出體外,稱為祛邪藥;如果能夠改善人體精神狀態機能狀態,滿足人體必須營養物質需求的稱為補虛藥。
有些中藥僅有祛邪功能不適宜做補藥,有些中藥僅有補虛功能不適宜需要排出廢水廢血的虛人,有些藥物同時具備補虛和祛邪的功能,大多數的中藥屬於兩者兼有。
有些藥補血,有些藥補氣,有些還能祛濕…通過不同的分類,越來越精細。
這也是為什麼補藥橫跨門類如此之多,從植物藥大棗枸杞黃芪,到各種蟲獸蜈蚣蜣蜋蜂房,再到礦石化石等等。
所以補藥沒用好,是你選得不對。
為什麼你用乾姜、附子、黃芪、桂枝等就上火?答案不言自明。